2011年6月21日星期二

眉頭

又捧起龍應台的沙灣徑25號拜讀

那是一個台灣學者對香港的看法
範疇很大很廣 廣得我幾乎想不起
咦 原來這個社會中確有發生過這些事
香港明明很小 小得想在世界地圖上篤一點
也會不小心的將澳門一併篤下去
我們 這班土生土長的地膽
到底在這小島上看到了什麼?

「對。我們愛錢。」
可不是嗎
為了務實的生活目標
我們都務實的生存下去
將之翻譯為錢 也就是我們的寫照

大家都為各自的目標衝衝衝
買樓的買樓 炒樓的炒樓 炒股的炒股
辦文化的呢 都在與生活拚搏
沒有文化的地方 就如遭受催狂魔之吻
只剩還可以觀賞的軀殼 只餘掛在口邊的香港精神
我們就這樣靠著虛無縹緲的精神寄託生存
儲錢賺錢花錢租樓買樓供樓
完了

香港是否需要拋開發光發亮的表皮
努力注射一種名為內涵的液體呢?
畢竟外強中乾向來是社會穩定的大忌
人 向來是社會最重要的因素
當支柱開始遭到白蟻蠶食 內心空無一物
再金碧輝煌的宮殿也只能聽令的塌下
而我們 將也是殊途同歸

讀到<誰是香港人?>時
有AA膠在我緊皺的眉頭上流過
到底我們的文化是什麼?
是那街頭巷尾的駝背老婆婆身前的紙皮
還是刀刃似的高樓大廈內的銀紙和銅板
到底 我是哪國人?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