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個什麼KINGDOM補習社的電視廣告宣稱,其教學手法可以令「K1都睇得明小學文章!」到底K1點解要睇得明小學文章?
在書店做收銀,親眼目睹一個又一個家長,奮力地將一堆又一堆補充練習搬來我面前,心滿意足地付款。最誇張的一次是,有位家長的書堆中,由小一至小六程度都有,螢幕上的銀碼由$36.00跳至$5xx.00,我一邊嘟,一邊想將所有補充練習燒光。家長們都會帶同補充練習的「受惠者」來選購。不止一次,孩子抬頭看著山一樣高的習作,耳邊聽著父母(多是母親)的「嗱今個暑假要做哂佢喇」時,他們臉上是一。點。表。情。都。沒。有。
童年時的暑假要做什麼呢?熱天要游水,也要食雪糕,有時邀請鄰居到我家看侏羅紀公園,定期返童軍練習玩比賽,當然也要做暑期作業,不過我好愛做補充填窿窿,也因為只得中英數,好快就完成了。如果要完成一疊40cm高的練習,我想我的臉上也會一點表情都沒有。
香港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?學習為何會使小朋友弄丟了快樂?
七月號的讀者文摘中,有一篇文章題為「芬蘭教育成功之道」。一直也聽聞芬蘭的教育是全球最成功的,但沒有深究他們的成功之道。原來芬蘭的老師是從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大學畢業生中選出來的;原來政府會出資讓學生完成碩士後再成為老師;原來在芬蘭,老師享有跟醫生和律師同等的社會地位。這些條件,作為香港人的我實在聞所未聞,所以香港的教育失敗了。
政府的取態從來都決定了城市的一切。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大(還是小?)都會,靠商業發展起家,恆指的起伏從來都是全城熱話,上至八十歲的公公婆婆,下至十幾歲的青年仔,無一不懂。升中四時,不論成績高低,點都揀科商科頂住先。大學選科時,長輩總是說︰商科賺錢呀,入BBA實無死架喇。於是香港成功地變成一個(不適宜人類居住的)商業城市。
我們的政府努力搞好經濟,有沒有聽過有一屆政府信誓旦旦的說︰「我們要搞好教育!」?我們只愛錢,只重視金錢能為自己、能為社會帶來什麼利益,渾然忘了,金錢不等於一切。有錢可以養活小孩,但不能使他們成長。成長和生存畢竟是不一樣的。
關於教育,政府應該先重視教育,將培養小朋友放在第一位,才放言要改革什麼什麼,既然你不重視教育,那麼請不要裝作教育在你眼中很重要,然後胡亂改制,結果要全港的學生,即是社會的未來棟樑一齊陪你班高官食屎。
說到這裡,好像跟文首提及的廣告風馬牛不相及。我想說的是,香港的教育錯了,方向錯了。我們要小朋友讀書有好成績,是因為要將來有份好工,有份好工就可以賺大錢,賺大錢就可以養活家人,之後拎去投資,又賺大錢,賺到八十,攬著金錢兩腳一伸。過程中完全沒有提及快樂的學習生涯,因為它對香港人來說只是第一片通往遍地黃金的踏腳石。「最緊要係過程,結果如何唔係最重要」呢句說話,除了我地這群天真的童軍領袖之外,還有誰可以說出口?還有誰記得/相信這句話?
十二點正,很睏了,教育是永遠說不完的,都係研究完國民教育本中國模式再說。希望小朋友們都快樂,小朋友理當擁抱快樂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