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13日星期四

文化差異

有些詞彙,經歷過以後會好x深刻,例如文化差異。

我們總在唸口黃說「香港是一個東西文化交匯的國際大都會,到處可見不同地方的文化差異」,這些所謂「文化差異」可能是具體地指你到尖沙咀重慶大廈,會有人上黎圍你問「食唔食咖哩?」,或者每逄星期日在全港各公園/天橋/天橋底/任何一片平地會見到傾巢而出的印傭菲傭,又或者睇新聞見到每逄節日出現在蘭桂坊的十個有六個是外國人...直至跳出香港到異國生活,才真正明白文化差異是什麼春。

首先要說文化。老老實實,一直搞不清楚香港有什麼形式的文化,到底我們應該宣揚自己淌著中國文化的血,還是依國際大都會的台詞說︰「我地乜都有!」曾經交過一輯相,被指點說「太多重點,所以沒有重點」,換言之,香港的多種文化即是沒有文化,我們太貪心了,希望將中西的優點都納進懷中,於是愈納愈多,反而將自己的優點糊掉了。這趟交流沒有帶旗袍,輕輕的不帶一點中國/西方文化來了。

在這邊生活,最能體現各地文化的地方是宿舍廚房。德國人煮湯,一定有紅蘿白和洋蔥,另外超級喜歡薯仔;阿塞拜疆男,一個字,懶!放條腸入焗爐,反一反,完成,放油和薯仔,開火,蓋上錫紙,回房,等,食得;中國女生,肯花時間熬一煲冬瓜湯;希臘人熱情到一個點,每次見面都會捉住你不停說...來自香港的我們,幾乎晚晚都會一起煮食洗,每次其他人進來都會問︰Are you having party tonight? 其實我們只是簡簡單單食頓飯,淥條菜(外國人對於淥菜這回事表示不能理解),但一班人一起開飯的概念在倡行Individualism的國家實在太不可思議。
住在133四樓的人興儲酒樽
最常俾人問︰「做乜要淥菜?WTF are you doing-0-」
身邊的每個朋友都被逼學揸筷子了 sorry

課室是另一個重大的cultural shock的案發現場。

(本文寫於2013年11月11日,當時人在德國,趕essay,於是寫到一半沒了尾巴,這個blog也就收了皮。忙完這一輪會慢慢打返德國d野。)

一個sem的exchange student - Universität Potsdam